中国游客饱受西方诟病已宠辱不惊,但是,近日却又遭日本人羞辱,这倒有点孰不可忍。据媒体报道“日本媒体最近揭露,中国游客爬树、拉下树枝拍照,还有人摘下樱花戴在头上。继‘爆买’后,日媒再发明新词‘中国式...
每到节假日旅游高峰,常会在媒体上见到各种游客不文明的报道。比如在长城城砖、故宫铜缸上无所顾忌地刻字,在游人如织的道路上随心所欲地扔垃圾,在百年古树或着名雕塑旁自鸣得意地骑上去拍照,在本该安静的地方...
11月12日晚,曾经凭借一首《纤夫的爱》走红大江南北的歌手尹相杰因为吸毒被北京警方抓获,这已经是尹相杰今年以来第二次因为吸毒被抓了。就在尹相杰被抓两天前的11月10日,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,对包括明星吸毒在...
刚才看电视报道,在清明小长假第一天,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集体进入了高峰,人们纷纷外出。而外出的主要目的就是缅怀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。而在今年,全国无数网友通过不同的形式在缅怀同一个人,他...
谢海,其实只是辽宁大连的普通市民。因为对俄罗斯文化的兴趣,坚持收藏中俄友谊纪念品。今年9月,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前往旅顺拜谒苏军烈士陵园,随后参观苏军纪念塔展品陈列室。陈列室里展出了200余件二战...
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“新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战略构想,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、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。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,就...
斗转星移,丝绸之路历经沧桑巨变,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2013年9月、10月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、东盟国家时,相继提出建设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、建设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合作倡议。建设“一带一路”...
1、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――《诗经。鹤鸣》(别座山上的石头,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;也可以用来制成美好珍宝。意思可引申为借助外力,改己缺失) 2、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。――汉乐府民歌《君子行》(比喻...
1、须教自我胸中出,切忌随人脚后行。――戴复古《论诗十绝》(不随大流,有创新) 2、天籁自鸣天趣足,好诗不过近人情。――张问陶《论诗十二绝句》(自然、真情。翻译;天上奏出的箫声由自己演奏出来,这种乐...
1、嘤嘤鸣矣,求其友声――《诗经。小雅。伐木》(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。翻译:鸟儿在嘤嘤地鸣叫,寻求同伴的应声。) 2、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――《诗经。大雅。抑》 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――《诗...
1、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――《诗经。卫风。淇奥》(原指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,切了还要磋;就象加工玉器,琢了还得磨。后比喻共同商讨,互相砥砺) 2、学非探其花,要自拨其根。――杜牧《留诲曹师等诗》...
离别: 1、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――《诗经。小雅。采薇》 2、离恨恰如春草,更行更远还生――李煜《清平乐》 3、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――李煜《相见欢》 ...
1、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――《诗经。小雅。小雯》(谨慎) 2、冠盖满京华,斯人独憔悴。――杜甫《梦李白》 3、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――李煜《虞美人>> 4、抽刀断水水更流,...
在我们在生活、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国外的典故,如果你对国外的历史、文化、神话故事不了解的话,就可能看不懂对方想表达的意思,下面是一些常见的“洋典故”,供参考。建议收藏以备不时之需。 1、潘多拉的盒...
1、鲁迅先生说:“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的怪物,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、长育出来的,所以没有这种民众,就没有天才。”如果有人自以为很有才气,单枪匹马可以闯天下,而不注意与社会、与他人的合...
在美伊战争中,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扬言,他已摆好城市游击巷战的阵势恭迎美国大兵。在摩加迪吃过巷战苦头的美军不敢掉以轻心,他们在苦练怎么打胜仗的同时,也在苦练打败仗后如何当俘虏。战俘训练课程的名称是“超...
1914年12月,爱迪生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,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万美金,他多年的科研成果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。大火最凶的当儿,爱迪牛24岁的儿子在浓烟和废墟中发疯似的寻找他的父亲。他最终找到了:爱迪...
很久以来,有一个事儿一直压在中国制造业从业者的头上:堂堂大中国,竟然连个圆珠笔芯都造不出来!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说出来,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。3000多家制笔企业、20余万从业人口、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…...
2017年2月,有网友晒出一名被戏称为“穿山甲公主”的女子,称其在微博上多次晒出食用穿山甲等野味的照片。 根据截图显示,该微博主名为“绽放的多多”,其在2011年9月8日曾发微博表示,“第一次吃穿山甲血...
“白发家书”的每一个字,每一笔,都是由80岁的王强老人亲自动手,用自己平时收集的白头发,一针一针耐心绣成。 元旦期间,三位老人带着三幅用自己的白发绣成的盼儿回家过年的“家书”现身苏州山塘街街头。 ...